小腿假肢:下肢功能代偿的精准适配辅具
小腿假肢是膝关节间隙下8cm至内踝上7cm范围截肢患者的核心康复辅具,通过仿生结构设计实现支撑承重、行走代偿功能,适配需结合残肢条件、活动需求及骨骼状况,遵循人体生物力学与国标技术规范。
一、核心结构组成
1. 接受腔:残肢与假肢的连接核心,主流材质为聚乙烯、树脂复合材料,实现力与运动传递,全接触式设计可均匀分散承重,减少残肢压迫。
2. 悬吊系统:含膝上环带、楔子固定、包膝包裹等形式,确保假肢稳定贴合残肢,避免行走时活塞运动,适配不同残肢长度需求。
3. 连接与功能单元:由金属或塑料连接件衔接接受腔与假脚,假脚多选用静踝脚、单轴脚等类型,协同实现步态缓冲与推进。

二、主流类型及适配特点
1. 传统型小腿假肢:外骨骼式结构,含金属膝铰链与大腿束缚带,负重能力强、成本低,但易影响血液循环,适配轻度活动需求人群。
2. 髌韧带承重型:现代主流类型,以髌韧带为核心承重部位,分PTB(环带式,适配小腿中部截肢)、PTES(包膝式,适配短残肢)等亚型,穿戴舒适,贴合人体解剖结构。
3. 全接触式(TSB)假肢:承重状态下取型,接受腔全表面贴合残肢,适配各部位小腿截肢,无需额外悬吊,适配性更广。
4. 智能运动型假肢:集成传感器与驱动系统,采用碳纤维等轻质材料,可自适应步态调整,适配高活动量人群,支持跑跳等运动。

三、适配与维护要点
1. 适配需结合残肢长度、皮肤状况及活动等级,由专业技师定制,确保承重合理、悬吊稳定。
2. 日常需定期清洁消毒,检查连接件紧固性,避免阳光直射与高温存储,延长使用寿命。
3. 佩戴后需配合康复训练,提升肢体控制能力,优化行走代偿效果。

本文整合自
1. 抖音百科《小腿假肢》(2025)
2. 小荷健康《哪种假肢最适合小腿》(2024)
3. 原创力文档《小腿假肢原理与技术》(2025)
4. GB/T 30659-2014《假肢和矫形器 要求和试验方法》
5. GB/T 13461-2008《组件式小腿假肢》
6. 家庭医生在线《小腿截肢后接收腔选择》(2024)
本文科普内容与图片均由豆包AI(2025年11月28日生成)提供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