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肢接受腔种类介绍2025-06-24 13:29

——

假肢接受腔作为连接残肢与假肢的核心部件,其设计直接影响穿戴者的舒适度、稳定性和功能实现。根据解剖学、生物力学及制造技术的差异,接受腔主要分为以下几类:


一、按穿戴方式分类


1. 插入式接受腔

残肢与腔内壁存在间隙,通过残肢套调整适配度。优点是穿戴便捷,适合难以耐受束缚感的患者;缺点是接触性较差,悬吊力弱,易导致假肢松动。


2. 全接触式接受腔

要求残肢与腔内壁完全贴合,通过附着力实现悬吊。分为:

- 吸着式:利用负压吸附原理,形成密闭空间防止脱落,适用于运动强度较高的患者。

- 非吸着式:依赖内衬套或残肢套辅助悬吊,结构相对轻便,但稳定性略逊于吸着式。


大腿接受腔



二、按材料与结构分类


1. 硬接受腔


由树脂、碳纤维等材料制成,支撑力强,适合承重,但需搭配软衬套分散压力。例如,树脂接受腔成本低、耐用性高,广泛应用于日常假肢;碳纤维接受腔则更轻、强度更高,适合运动假肢。


2. 软接受腔


采用硅胶、泡沫等柔性材料,贴合性好,可缓解皮肤压力,尤其适合残肢敏感或血液循环较差的患者。硅胶内衬套还能通过真空吸附增强悬吊稳定性。


小腿接受腔



三、按制造技术分类


1. 传统手工制作


通过石膏取型、手工修模完成,成本较低但依赖技师经验,适配精度有限。


2. 数字化制造


利用3D扫描获取残肢数据,结合CAD/CAM技术优化设计,最终通过3D打印成型。优势包括:


- 亚毫米级精度,减少皮肤损伤风险;

- 生产周期缩短75%,支持个性化定制;

- 可集成智能功能(如温控、压力监测)。


半足接受腔



选择原则


接受腔的适配需综合残肢条件、活动需求和经济成本。例如,糖尿病患者优先选择硅胶内衬套减少压力点;运动员倾向于碳纤维吸着式接受腔;儿童则需可调节设计。随着3D打印和智能技术的普及,个性化、精准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。


本文科普内容与图片均由豆包AI(2025年6月24日生成)提供支持


Copyright © 2002-2018 哈尔滨大杨假肢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黑ICP备15002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