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殊康复辅具:从功能代偿到人机融合的技术革2025-10-18 11:22

——

特殊康复辅具:从功能代偿到人机融合的技术革新



特殊康复辅具是针对残障及功能障碍群体的定制化辅助设备,其发展历经“机械支撑—智能适配—人机协同”三阶段,从基础功能补偿升级为精准功能重建,为患者回归社会提供核心支撑。



一、传统机械型辅具:基础功能代偿


20世纪末前以机械结构为主,聚焦“替代缺失功能”。下肢领域,踝足矫形器(AFO)通过弹力结构或定制关节,帮助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维持步态稳定;带锁膝踝足矫形器(KAFO)借助落环锁铰链锁定膝关节,解决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伸膝无力问题,结构简单且适配儿童群体。上肢领域,针对产伤臂丛神经损伤患儿,定制矫形器可固定垂腕、垂指畸形,辅助神经功能恢复 。此类辅具以钢材、铝合金为核心材料,实现了“能行动、可支撑”的基本需求,但存在重量大、适配性有限的缺陷。






特殊康复辅具






二、智能仿生型辅具:精准康复助力


21世纪后融入传感器与智能控制,实现“按需适配”。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成为代表,如程天科技悠行UGO通过柔性绑带贴合肢体,实时捕捉步态数据,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个性化步行训练;吉林大学团队研发的“脊髓接口+外骨骼”系统,通过植入电极激活运动神经元,帮助四肢截瘫患者重获自主行走能力。上肢领域,强脑科技智能仿生手通过肌电信号解码与AI算法,实现手指精准控制,甚至支持弹钢琴等精细动作 。这类辅具以碳纤维、柔性纺织品为材料,兼顾轻量化与功能性。






特殊康复辅具






三、人机融合型辅具:感官功能重建


近年突破集中于神经交互与多感官代偿。视觉辅助方面,温州医科大学智能盲杖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探测障碍物,结合AI算法提供环境导航与求助功能;听觉领域,诺尔康远航人工耳蜗搭载汉语声调识别算法,配合AI场景识别提升听觉适配性。神经调控类辅具如“脑环路起搏器”,通过精准脑靶点定位,改善帕金森病及卒中后遗症患者的运动与认知功能 。


未来,柔性材料与脑机接口技术的深度融合,将推动辅具向“无感适配、功能共生”演进。






特殊康复辅具






本文整合自



1. 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《辅具常识》(2025)


2. 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《脑机接口技术新突破》(2025)


3. 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《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驻》(2025)


4. 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《一文读懂外骨骼机器人》(2025)


5. 温州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《助残科技加速涌现》(2024)


6. 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官网(2025)




本文科普内容与图片均由豆包AI(2025年10月17日生成)提供支持


Copyright © 2002-2018 哈尔滨大杨假肢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黑ICP备15002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