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肢技术前沿突破:从软体仿生到脑机融合2025-07-14 15:18

——

假肢技术前沿突破:从软体仿生到脑机融合


近年来,假肢领域在材料科学、控制技术和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显著提升了截肢患者的生活质量。以下是基于最新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的综合报道:


一、软体仿生假肢:颠覆传统机械设计


北京大学王启宁教授团队在2024年底发布的国际首款仿生折纸软体膝关节假肢,标志着假肢设计从刚性结构向柔性材料的跨越。该假肢以马尾草茎秆为灵感,通过3D打印热塑性聚氨酯材料构建折纸气动腔体,结合气压调节实现刚度动态变化。实验显示,其可承载75kg重量(自重250倍),缓冲能力比传统假肢高11.5%-17.3%,且步态对称性显著提升。三名截肢患者参与的多地形测试表明,该假肢能支持上下楼梯、斜坡行走及障碍物跨越,主观舒适度评价优于传统刚性假肢。这一成果发表于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,为下肢假肢的轻量化与减震设计提供了全新范式。


智械仿生上臂假肢



二、脑机接口技术:意念控制的临床突破


中国企业强脑科技在2025年推出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,通过高精度传感器解析大脑神经信号,实现了智能仿生手的五指独立控制。其研发的智能仿生手价格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1/5,已帮助患者完成弹琴、写字等精细动作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该技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优化信号解码,使高位截瘫患者无需外骨骼即可用意念驱动仿生腿自然行走。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,强脑科技展示了其技术在孤独症干预、睡眠障碍治疗等领域的拓展应用,预计未来5年将覆盖百万级用户。


脑机接口和智能假肢



三、电子皮肤与AI融合:触觉感知的革命


清华大学张一慧团队2024年研发的3D电子皮肤,通过模仿人体皮肤结构,实现压力、摩擦、张力三维力学信号的实时解码。该电子皮肤每平方厘米集成240个微型传感器,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可精准识别物体硬度和形状。在假肢应用中,电子皮肤不仅能提供触觉反馈,还能监测残肢健康状态,预防皮肤损伤。与此同时,AI技术正推动假肢向自适应学习方向发展,例如通过惯性传感器识别用户运动意图,动态调整抓握力度,使假肢操作更接近自然肢体。


四、材料与制造技术革新


美国得克萨斯大学2025年开发的新型3D打印树脂,可在同一结构中无缝融合刚性与柔性区域,解决了传统假肢材料接口易脱落的问题。这种“刚柔并济”的材料已成功打印出功能完整的膝关节模型,其韧带与骨骼协同运动的流畅度接近生物关节。此外,3D打印技术的普及使个性化假肢制造成本降低70%,例如安徽省自2025年起将大腿假肢、小腿假肢纳入医保报销范围,报销比例达50%,显著提升了高端假肢的可及性。


智能假肢在生活中的应用



五、竞技与政策推动行业发展


在2024年全球辅助技术奥运会(CYBATHLON)上,东南大学团队研发的灵巧肌电假肢手以90分的成绩荣获上肢义肢组冠军,其通过多通道肌电信号解码实现的精准抓取能力,刷新了国际赛事纪录。与此同时,中国多地出台政策支持假肢普及,例如南京为残疾人提供年度最高8000元的康复补贴,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社会福祉。


这些进展表明,假肢技术正从单纯的功能替代向“生物-机械-智能”融合的方向演进。随着材料科学、神经工程和AI技术的深度交叉,未来假肢有望实现与自然肢体等同的运动精度和感知能力,真正让科技重塑人类生活。


(参考资料: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2024, 15: 15826; 清华大学《科学通报》2024, 69(18); 强脑科技2025年临床数据)

本文科普内容与图片均由豆包AI(2025年7月14日生成)提供支持


Copyright © 2002-2018 哈尔滨大杨假肢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黑ICP备15002569号-1